凉山州越西县西城中学报告厅内身着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校服的两名学生给学弟学妹们讲在甬求学的经历。她们是宁波职教中心23级凉山州学生优秀代表王冬旭和马海阿牛木。看到两位同学回母校招生,西城中学校长难掩内心激动:“在宁波职教中心读书两年,孩子变得这么自信了,眼里有光,非常优秀!”
近日,宁波职教中心招生团队在副校长沈元带领下赴凉山州越西县进行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政策宣讲和招生。在越西县教体科局考试中心副主任马海克呷大力支持下,招生团队师生一行奔赴西城中学、越西县第二中学、文昌中学等7所初中学校。商贸艺术部部长唐敏、国招处副主任任枫和商贸艺术部助理孙何萍及两位学生开展高强度招生宣讲和意向生源面试。招生团队精心准备了招生简章、学校介绍和专业介绍,根据每所初中学校听众不同情况,现场调整宣讲策略,让学生对职业教育和宁波职教中心有了更深的了解。
4月底的越西县最低温度才8℃,宁波职教中心师生把甬城的火热带到了越西县的初中学校,山与海的对话从这里开始。“同学们,我们的介绍到此结束,如果有意向进一步了解宁波职教中心,请留在原地,我们马上开始面试。”唐敏部长的话音刚落,西城中学80多名初三学子留在报告厅。通过家庭和个人基本情况、学生心理稳定性等几个维度的了解,甬城教师对凉山州学子有了更多了解,有利于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
“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这次身份转换让我对教育扶贫有了更深理解。”马海阿牛木在招生现场感慨道,“看着学弟学妹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我更深刻体会到教育改变命运的真谛。”同行的王冬旭同学也深有同感:“跟随招生的老师回到了越西,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这次以‘宁波职教中心学生’的身份回来招生,心里特别激动,深感用亲身经历助家乡孩子了解职业教育很有意义。”两位同学通过演讲让在场学生真切感受到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改变。
自2021年9月建立协作关系以来,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累计接收93名凉山学子,已培养1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9人成功升入高等学府深造,1人返乡创办特色民宿带动就业。学校通过“精准育人、文化共融、产教联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致力帮助93名彝族学生实现从“走出大山”到“技能报国”的人生跨越。
面对跨越2000多公里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该校创新建立“成长护航”机制:定制“文化适应课程包”,开设普通话强化班、文化融合认知课;打造“混合式”住宿社区,让两地学生结对互助;党委牵头6个党支部开展“七个一”帮扶行动(每周一次谈心、每月一次研学、每学期一次家访)。四年来,凉山学生在各种竞赛中率获佳绩,获得国奖两次,市级一等奖2人次,市级二等奖6人次,市级三等奖2人次。
学校不但关心身在宁波的凉山学生身心发展,而且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联系。班主任多次利用假期赴凉山家访,与家长连线举办线上家长会,邀请学生奶奶来到宁波欢度国庆,这些事迹都受到了人民日报、浙江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40小时极限操作!浙江这位老师春节在四川干了件大事》《奔赴凉山,开启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家访》获得《人民日报》报道,凉山学生参加宁波凉山州庆祝活动等各类社会活动得到央广网等媒体报道、各类市级以上的报道多达30余次。(任枫)